第105章 现实世界#(1 / 2)

类脑体 农杆菌 1148 字 2天前

伴随着下课的铃声,祁迷从课桌上醒来,碰掉了手边的铅笔盒。

她弯腰捡起铅笔盒,顺便再度观察了一下自己关节外翻的脚踝。

祁迷今年十二岁,是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十二岁的初二学生再普通不过,但在这个脑机交互的时代,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却仍然每天坐五站地铁去实体学校上学的初二学生却不多见了。

现在祁迷就读的这所学校,在脑机交互时代来临前就存在了。那时候一个年级有十二个班,一个班大约四十人,而现在祁迷所在的年级只有六个班,班上十七个人,其中还有三人因为家住得远儿申请了“线上生”。

所谓的“线上生”,也就是在虚拟世界中上学的人,这是脑机交互新时代在发达地区最常见的教育方式。类脑体的发明和“云阵”超算机组的扩张,使得全国的一二线城市均建立了类脑体接入网络。只要接入了类脑体,人们就能进入一个与现实世界官感上别无二致的虚拟世界中,能够体验到现实世界里能体验的所有事物,上学当然也不在话下。

那么祁迷为什么不到类脑体的虚拟世界里上学呢?这事儿要说起来,还得从类脑体的发展开始。

类脑体原本并不是为了脑机交互而建立,就像其名字所显示的,它原本是为了研究人类大脑而建立的神经生物学模型。类脑体的发明是在八年多之前,那时候祁迷还不到四岁,它原本只是一个神经生物学研究方面相当边缘的项目。边缘的项目发生意外的概率相对高些,然而就是由于一次事故,人们才发现了类脑体竟然有储存意识的功能,也就意味着人们能够把自己的大脑与其相连,而在其中创造出一个虚拟的新世界。

听起来是非常吸引人的发现,并且当它的技术真正成熟,的确也在极短的时间里就风靡亚洲。类脑体最初的商业化是一个中俄合作的项目,之后为此建立新的超级计算机,第一代选址在了内蒙,主要是由于内蒙地广人稀而电价低廉,能够建立足够庞大的机组。而第二代选址在西伯利亚东部,是由于当地平均温度更低,有利于第二代机组的高负荷运行。

但无论类脑体公司的成就如何之大,祁迷也并不会像那些迷弟迷妹们去跪舔大佬。她班上的同学虽然自己选择上实体学校,放学放假时却也要约着一起到虚拟世界里玩儿,但是这种活动祁迷向来都不参加。

并不是她不合群,也不是她“复古”,主要是因为祁迷与类脑体有某种特殊的关系——她在不到四岁时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进入类脑体的人,因此她在类脑体虚拟世界里具有能够随意修改一切的最高权限。

祁迷被家长告知的说法是这种状态会使得类脑体对她的意识造成干扰,但事实上恰好相反。具有最高权限使得祁迷一旦进入类脑体,她就能够随意修改其中已经搭建好的一切,而这是类脑体公司的正常运营所不允许的。实在是非常讽刺,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竟然有这么大的能力,让类脑体公司的那些至少博士学历的建构师们都奈何不了,而不得不时刻防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