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秦军就从北门出城作战。
出城的是三千神武军及两千重骑兵,再加一千轻骑为策应。
三千神武军在中间为主力,他们以百人为一组排成横队,个个手执火绳枪腰胯青铜剑,背上还背着一面藤盾。
两名屯长一左一右,他们维护队列的左右边界及保持队列整齐,百将带着亲卫在队列后方指挥。
两翼各一千重骑兵掩护,一千轻骑分为两部在侧翼作为机动部队。
全军六千人,对阵一万罗马军团。
沈兵之所以选择罗马军团为目标,是出于两方面考虑:
其一,是罗马军团在应对敌方远程武器时通常采取被动防御的战术,比如结成龟甲阵。
这做法会使火枪兵有更充裕的准备时间……火枪兵不怕对方盾有多厚,就怕对方不顾一切的猛冲,这样射速较慢的火绳枪就会被敌人冲到跟前而不得不势弃火绳枪选择近战。
其二,是因为罗马军团的盾更大、更厚、更坚固。
这是由罗马军团作战兵器主要是短剑决定的,重量轻的短剑才能配大盾,而马其顿士兵因为要手执重达18斤的超长枪,所以必然只能配更小、更轻的圆盾。
毫无疑问,这圆盾只能用来防护小面积的弓箭,火绳枪可以轻而易举的穿透它并杀伤其后的马其顿士兵。
但高1.25米,宽0.78米,重达10公斤的罗马盾……沈兵就不确定了。
确切的说,是沈兵不确定火绳枪在多远的距离上能有效杀伤持有这种盾的罗马士兵。
如果杀伤距离太近的,比如五十米、甚至三十米……那火绳枪对阵罗马步兵就一点优势都没有。
因为在这距离上火绳枪只够打出两、三发子弹,然后就要短兵相接了。
而身着藤甲手执青铜剑的神武军与罗马军团近战是一点优势都没有。
这其实不难想像。
因为罗马人所使用的长度只有60厘米左右的短剑在战场上更多的是穿刺,也就是从连在一起的盾牌缝隙中穿刺而出。
另外罗马人还会使用重达10公斤的盾牌推、砸、挤。
而藤甲最忌讳的就是穿刺及重物击打。
反之,神武军手里的青铜剑却很难突破罗马人像一堵墙似的盾阵,于是近身作战就只有死路一条。
沈兵想先看看火绳枪是否能破罗马方阵。
如果不能,就要调整战术了。
其实对付罗马及塞琉西军队还有其它战术,那就是像蒙古军队一样随打随走,这样罗马方阵及马其顿方阵在后头累死也追不上。
至于补给,那就只能是“以战养战”的打法。
也就是以骑兵速度快的优势深入塞琉西、马其顿甚至是罗马腹地,补给够就多走几天,补给不足便就近寻个村庄打劫。
这么一来就会形成宋朝被蒙古残破的局面:
宋朝为了应对蒙古骑兵也是使用武装到牙齿的重步兵,甚至还装备各种火器。
但蒙古骑兵通常不直接与宋军正面作战,而是以骑军之利越过边境深入宋境内一边劫掠一边满世界乱窜。
蒙古是速度快的骑兵,而宋军大多是步兵,主力步兵必然追不上骑兵。
而宋军的骑兵又比蒙古弱得多,追上也是三两下就被干掉,于是竟然拿蒙古骑兵毫无办法,甚至都出现几支不过百余人的蒙古骑兵在境内流窜数月绕了一大圈从另一面再返回的情况。
时间一久,宋朝这些城池便就此残破于是也就不攻自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