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分割(1 / 2)

沈兵信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太多的摆事实讲道理,他甚至说的都不是右贤王而是革庾。

但问题的关键恰恰就是革庾。

因为匈奴很多人包括右贤王在内都会以革庾为参考然后再做决定。

现在,沈兵在信里将革庾的问题说清楚了,右贤王及一众部下的顾虑也就十去八九。

然后右贤王一干人又听闻秦军在龙城一带善待牧民甚至是无用的老人,于是重心很快就偏向投降秦军一方。

最终,右贤王在与部下讨论数天之后,就决定带兵投降秦军。

这消息一传到龙城,立时就让龙城的三军欢呼雀跃。

对于沈兵而言。

右贤王降秦除了实际的利益比如又多了三万余骁勇善战的匈奴骑兵外,更诱人的还是其它利益。

三万匈奴骑兵对沈兵来说只是锦上添花。

虽说骑兵很重要,但骑兵的主要用途就是对付匈奴。

现在匈奴已远避欧洲,骑兵的多少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其它的利益主要有两点:

一是让西域各国彻底臣服。

这是什么原因就不用说了,之前西域各国全都以为匈奴比秦军更强大,于是大多偏向匈奴一边。

现在秦军不只击败了匈奴便连右贤王也降秦……这也就意味着匈奴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那还有什么好想的,就只有死心塌地的跟着秦军混。

另一个利益,则是滞留在龙城以南的匈奴牧民。

这些匈奴牧民可不在少数,尤其此时已入秋,眼看天气就要转寒了,超过一半的匈奴牧民都由北方迁至南方。

冒顿单于在撤离时带走了几批,但还是滞留了三十万人左右。

若右贤王誓死不降的话,这三十万匈奴牧民就是一批不稳定的因素……

中原与匈奴多年的仇恨使百姓彼此也不信任,于是这些匈奴牧民肯定会寻找一切逃亡、流窜的机会。

他们要是能逃走也就罢了,问题在于燕然山与狼居胥山在中间一横,龙城又在秦军手中,这些牧民想逃都很难逃掉。

到时沈兵又该拿这些视秦军为洪水猛兽的牧民怎么办?

来来回回的清剿几遍?

这的确可以做得到,虽然草原十分宽阔且牧民散布各地来去如风清剿有很大的难度,但其实也就是时间长短而已。

问题在于清剿有什么意义?

为了牧民手中的牛羊马匹?

还是将毫无还手之力的牧民赶尽杀绝?

右贤王一降,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沈兵可以在草原以右贤王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傀儡政府,将这些匈奴牧民交予右贤王管理便可……牧民担心的是秦军会对他们不利,如果有右贤王这么中转一下,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

于是,草原的政局将会在短时间内就稳定下来。

沈兵是这样想的:

将草原东面也就是原东胡的领地交给右贤王。

龙城一带就交给月氏。

西面则交给西域各国由他们自行分割。

之所以这么分配,是因为战略要地龙城是肯定不能交给右贤王。

这一方面是担心右贤王占了此地之后再次与冒顿单于有瓜葛。

或者说右贤王不想有联系,但其置下的将士总还有向着冒顿单于的人,于是会暗中与冒顿联系甚至里应外合取了龙城。

另一方面,则是像之前所说的,龙城是匈奴的圣城,这片地区若是给了匈奴那必定正中匈奴下怀各部之间也就没什么矛盾。

这不是沈兵所乐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