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威(1 / 2)

明末混球 流光飞舞 1730 字 29天前

阎应元是河北通州人,史书对他的童年和家庭情况均没有记载,不过从他千辛万苦去考科举,最后只捞了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典吏,而且还是被人踢到离老家千里之遥的江阴去任职就不难看出,他的家境真不怎么样,有点关系、有点财力都不至于这么倒霉。而且从他到任后勇斗盐枭、海盗的表现也不难判断,这位仁兄是那种非主流的文人,自幼习武,好读兵书,而且天赋极佳。如果按照他原来的人生轨迹,他此时应该还在通州那边寒窗苦读,摩拳擦掌盼着三年一次的科举,然后在数年之后考中,举家迁到江阴去当一个小小的典吏,并且在1645年那场天崩地裂般的剧变中挺身而出,绽放出万丈光芒,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化作夜空中高傲的星辰。

然而现在的历史已经被搅得一团糟了,破口之战,他的家乡也被波及,被迫离乡别井,沿途后金军烧杀抢掠后留下的炼狱一般的惨状刺痛了他的心,他开始反思,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明王朝何以沦落到这个地步,面对一群只有两百来万人口的强盗竟连招架之功都没有?诗书文章真的能将这一片漆黑的末世阴霾撕开吗?到了崇祯六年,明军终于在旅顺洗雪了破口之耻,一战歼敌三万,举国振奋,他也激动得一连写了好几首诗。得知朝廷要举行阅兵大典,耀威献捷后,他和很多同乡一起赶了上百里路跑到京城来参观。阅兵大典上,河洛新军、天雄军、登莱新军那庞大的阵容,那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他为之震撼,热血沸腾。等到天雄军移镇九边,连战连捷,打得蒙古人毫无还手之力,拓地千里后,他再也按捺不住了,把笔一扔,叫:“大丈夫当如此!”他已经厌倦了空泛枯燥的诗书文章,他要投笔从戎,与千千万万热血男儿一起横绝塞外,扬威绝域,开疆辟土!

然而,他远大的志向换来的是父亲的一记耳光。没办法,文贵武贱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新军异军突起连战连捷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这一观念扭转过来,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当兵是最没前途的,只有破产的农民、囚犯才会选择去当兵,所以,臭小子,老老实实读你的书,考个功名然后光宗耀祖,敢动投笔从戎的歪念头,我削不死你!无奈之下,阎应元无精打采的参加了去年的科举……还真是见了鬼了,以前使出吃奶的劲去考,次次都是落第,这次抱着应付差事的心态去,反倒考中了,被打发到华亭县这边来,当上了一个小小的……典吏!

看来他跟典吏这一官职真不是一般的有缘。

阎应元运气真的太糟糕了,他赶到华亭上任的时候,正赶上了郑芝龙跟杨梦龙爆发冲突,华中和华南沿海地区海盗、倭寇活动濒繁,一夕数惊。他认真分析了情况,认为这只是个开始,杨梦龙绝不是那种打掉门牙往肚里咽的乖宝宝,吃了这么大的亏肯定要报复的,这两条龙打起来,沿海地区想不乱都不可能了。不久之后一小股倭寇在吴淞口登陆,砍了十几个人,抢走不少财物,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判断,见官兵烂得跟陀屎一样,实在指望不上,他只好四处游说华亭县的富商筹钱买一些武器装备办团练,以防万一,而那些富商也颇为惜命,虽然不大情愿,但官兵真的指望不上,他们也只好忍痛掏钱,购买大量长矛、弓弩和火药,组织了一支上千人的民兵交给阎应元操练。事实证明,他们作出了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这支民兵组建后不到两个月,倭寇便大举入侵了,而官兵也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一击即溃,倭寇直奔华亭而来。于是,阎应元只好硬着头皮率领这帮连个正步都走不利索的民兵出战————华亭城墙又低又矮,守肯定是守不住的,只能主动出击。

出人意料的是,这么一支一见到敌人就两腿直哆嗦的部队居然在他的指挥之下超水平发挥,跟倭寇打了整整一夜,斗了个旗鼓相当!这固然有民兵为了保住自己的家园舍命死战,超水平发挥的因素,但他巧妙的指挥也是至关重要的。

弄清楚了来龙去脉,薛思明连声称赞:“了不起,真了不起!阎兄,你让无数朝廷参将、总兵汗颜啊!”

阎应元苦笑:“薛将军别取笑下官了,下官这点能耐,在你们河洛新军面前不值一提啊。如果换你们来,哪里用得着打这么久,一盏茶的功夫全给放倒了!”

这可是大实话,就在他们聊天时候,河洛新军已经将那百名倭寇全给收拾干净了,一个活口都没留下来。

薛思明说:“我们是正规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将倭寇粉碎那是理所应当的,但你们不一样,你们只是一群民兵,能打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

阎应元压低声音问:“将军领兵来到华亭,所为何事?”

薛思明说:“有人不想让我们好过,我们只好将他摁进水里痛扁一顿了。”

阎应元面色微变:“冠军侯这是要对郑氏开战么?”

薛思明说:“郑氏还欠我们一顿打,我们一直记着。”

阎应元长叹一声:“只怕海边的百姓要受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