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丘建这段时间除了和夏晓约会、给那三个已经办完手续的学生上课之外,还要继续刷arxiv、给朝廷台拍讲座视频,更重要的是这段时间他终于选好了学习物理的学校——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
创建于1472年的慕尼黑大学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最杰出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它和慕尼黑工大以及卡尔斯鲁厄大学同时成为德国政府首批的三所精英大学,堪称德版的常春藤盟校。在历史上一共培养出34位诺奖得主,在全球高校中排名13位,校友中曾涌现出马克思-普朗克、沃纳-海森堡这样的物理学大牛。
不过他的这个选择恐怕不容易为其他人所接受,因为慕尼黑大学的世界排名并不高,在几个主流的大学排名榜上都没有进入前五十。
但这一现象是有深层次原因的,第一几大排行榜都是英联邦国家所创办,在排名上难免要偏向英联邦国家和其原有的殖民地一些,所以大家经常看到袋鼠国、明珠市的一些大学排名往往会很靠前,但实际的水平并没有排名反应的那么高。
第二,在国际大学排行榜上,综合性的大学往往会很占优,当初华国的吴越大学之所以要兼并那么多院校也有出于这方面考虑的原因;而德国的大学通常更注重专业性,某些专业的排名非常高,像慕尼黑大学的物理系就长期处于世界二十名左右,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的计算机和亚琛工业大学的机械同样很强,霍芬海姆的老板、sap的创始人霍普就毕业于卡尔斯鲁厄理工;同时又有许多顶尖的科研机构,比如马克-普朗克学会、亥姆霍兹研究所等分散了高校的研究力量;综合性较弱,专业性极强就成了德国大学的特点,所以在排名上吃了不少亏。
第三,也有德国高校自身的原因,德国的高校相对来说要封闭一些,国际化的程度偏低;究其愿意一方面是德语的影响力远不如英语导致许多学生因为语言放弃了去德国留学的计划,另一方面是德国高校固执于自己那种无法和国际接轨的旧学制。
尽管德国的大学有很多缺点。排名也不高,但吕丘建还是选择了慕尼黑大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慕尼黑大学的物理系的确很强。另一方面则是这里有海森堡和普朗克的传承,学术界也像贵族圈一样,很看重人的出身;他在国内就占了不少出身于京师大学的便宜,既然这一条有用的话那么为什么不继续利用呢?
吕丘建之前见过一个二十世纪物理学家的排名。第一档毫无疑问是爱因斯坦;第二档则是由丹麦ab队守门员、诺贝尔幼儿园园长、哥本哈根学派的扛把子波尔和慕尼黑大学的海森堡并列;第三档是狄拉克、薛定谔和杨振宁;第四档包括泡利、费曼和朗道。
当然这个排名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波尔的排名太高,第二档和第三档的区别不是那么明显,入选的大多是场论物理学家,缺少其他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等等,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些物理学家的影响力。
海森堡的一个重要身份就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之一;1952年。欧洲决定在粒子物理领域和美国展开全面的竞争。我们决定在瑞士的日内瓦附近和法国交界的位置建立欧洲核子中心(cern)。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用来验证量子场论的预言和发现新粒子,海森堡被任命为委员会的名誉主席。
慕尼黑大学有海森堡的传承,海森堡对欧洲核子中心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能进入慕尼黑大学、跟随海森堡的学生学习物理,那么将来进入欧洲核子中心也方便一些;所以慕尼黑大学物理系就成了吕丘建的最优选择。
当然要申请慕尼黑大学的博士没那么简单,还有许多流程要走,首先要和慕尼黑大学的教授做好沟通,让他认可自己的学术水平。当然这一点吕丘建很有信心;如果获得教授的认可,那么接下来就是走流程的事情,吕丘建要申请的是慕尼黑大学物理系的博士学位,虽然他还没拿到硕士,但普林斯顿的phd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