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六章 一切为了战争(1 / 2)

明末国色江山 巨火 1229 字 1个月前

李宽济如今已转出东厂,正式调入南京火器局,官衔也由六品百户升至正五品千户,成为位高权重的南京火器局事务负责人,一跃而成为朱道临极为器重的心腹干将。…,

在建设固山铁城的半年时间里,李宽济不但圆满完成了所有建设任务,还通过勤奋学习,与匠师们根据朱道临提供的技术资料,不断钻研,不断实践,成功制造出性能优异、威力强大的新式火药,如今已成为合格的火药专家,所以他提出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非常具有针对性。

六名车间总管和十二名高级匠师均是精通火药制造的佼佼者,谈起本业来头头是道,言之有物,他们非常珍惜如今的优厚待遇和社会地位,对给予他们这一切的恩主朱道临感恩戴德。

令所有人心悦诚服的是,当初朱道临力排众议,无偿推广“硝田法”和“土硝精炼法”,说服博孚钱庄向修建硝田的农民发放低息贷款,并以南京火器局的名义向周边府县发布公文告示,成倍提高火硝的收购价,如此种种措施多管齐下,极大地刺激了民众的生产热情,仅四个月时间就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自上月起,金陵方圆300里范围内的火硝收购量,猛然增加至90万斤,一举超过盛产火硝的淮北、鲁西南和淮南地区,彻底解决了严重制约火药产量的原料短缺难题。

更令大家自豪的是,南京火器局火药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安全高效的生产设备和科学的原料配比,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生产出火炮发射药、燧发枪弹药、爆破火药等三个系列七种不同配比的产品,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远超佛郎机人制造的任何一种火药。

若不是实行严苛的保密措施,各级主管和所有工匠学徒都押上身家性命。签定了保密契约,并将名声鹊起的火柴厂迁到龙潭新区,固山铁城火药厂的名声恐怕早已名传天下。

众人群策群力,畅所欲言,很快便制定出改进石碾和畜力转动装置的方案,朱道临细细询问第二分厂的设备改进情况。看过大家联名签署的改进方案,终于在报告抬头一栏签下自己的名字。

大事决定下来,大小主管和匠师们立即告辞离去。

朱道临和吴景贤回到厂房外的更衣间,换过衣袍、鞋子,来到东门内的宽阔衙门,一边品茶,一边交流心得体会。

吴景贤看到时间还不到年底,火药厂的月产量就已达到40万斤,火硝的储存量高达上百万斤。不用再算就知道当初与朱道临立下的赌局输了,于是主动表示将输掉的那方砚台送给叶良辰,随后压低声音问道:“你打算什么时候把火药厂的情况禀报圣上?”

朱道临根本不打算上报,但拖延的理由非常委婉:“火药厂刚开始正式投产,未来半年的产量只能满足我率部北上平叛的需要,哪怕禀报了皇上,也没有多余的火药送去……”

“另外,皇上最重视的火炮铸造根本顾不上。新建于龙潭新区的大型铸炮厂和火枪厂才开始打地基,先从佛郎机人手里买些枪炮送去吧。等明年秋天新厂建成之后再禀报皇上更好一些。”

吴景贤无奈地点了点头:“说得也是啊,你麾下水陆两军都是配备大量火器的新军,最近两个月,两批新军频频拉出去打枪**,听说火枪都打坏了几百支,火药用量自然非同一般、”

“另外。龙潭新区和上元军营北面的靶场天天放炮开山采石,多少火药都不够用,估计要等到火药分厂投产才能缓过来……看样子,从现在起你就得积攒火药了,千万不能耽误北上作战。”

朱道临叹了口气:“火药倒是其次。我现在最着急的是单发步枪使用的铜底纸壳弹……”

“50多名高级匠师凑在一起忙活了两个多月,枪弹的铜底、纸壳和弹丸终于能造了,可偏偏制造底火的雷、汞做不出来,逼得我只能再想办法向天枢阁那边订购,还不知道人家愿不愿帮我造呢。”